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就
2018.11.14
一、出臺政策法規,審批遺產名錄
為了推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 2012年起,農業部相繼出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標準、申報工作原則和管理辦法,從制度方面保駕護航,保證審批遺產名錄的科學性。
2013年7月2日,農業部辦公廳印發《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書編寫導則》及《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編寫導則》。規范了全國各地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提出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目標。
2014年,農業部相繼成立農業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和農業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同時公布了兩個專家委員會章程。兩個委員會由20多位農業、資源、生態、經濟、歷史和文化等領域專家組成。
2015年7月30日,農業部第八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各遺產地政府陸續出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的文件,在農業文化遺產的實際保護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6年,農業部印發《關于開展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的通知》,出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標準》。
2012年-2017年,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工作穩步推進,至今已有4批共91項遺產進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
二、強化宣傳推介,擴大社會影響
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宣傳推介工作,多渠道、多維度、多視角、立體性地宣傳推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價值,擴大社會影響力。
農業部組織編寫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讀本》等圖書;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拍攝并播放十集大型系列專題片《農業遺產的啟示》,報道農業文化遺產專題新聞。
2014年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設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門展區;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主題展設置專區,組織貴州從江侗族大歌和浙江青田魚燈舞表演,廣獲好評。
三、開展遺產普查,夯實研究基礎
為了更好地開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農業部的指導下,有關單位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摸清家底,引導各地申報,致力于遺產保護。各相關機構積極開展基礎研究,舉辦學術會議,為全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學術支撐。
為了更好地推進農業文化遺產申報與保護工作,農業部于2016年3月份簽發《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普查的通知》,并于12月9日由農業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公布2016年全國農業文化遺產普查結果的通知》,向社會公布408項具有潛在保護價值的農業生產系統,旨在促進全社會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申報工作的重視。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申報并立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適應性管理中國試點”項目,中國工程院于2013年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研究”課題。中國農業博物館受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委托,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扶持政策研究》課題研究。
近幾年,中國農業博物館與中國農業歷史學會,東亞地區農業文化遺產研究會等機構相繼舉辦了各類學術研討會、論壇,廣泛交流農業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四、致力國際合作,分享中國經驗
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開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試點工作,中國政府積極響應,發揮中國豐富農業遺產優勢,積極申報,同其他國家合作交流,分享中國經驗與做法,推動世界范圍內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2012年10月2日和2017年5月13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北京先后兩次會見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格拉齊亞諾·達希爾瓦先生,雙方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領域的務實合作交換意見,將加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合作寫入《合作備忘錄》。達席爾瓦先生高度贊賞中國政府對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的貢獻。
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截止2018年,中國共有15項18處遺產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占總共50個項中的30%,位居所有國家和地區第一位。
2011年,中國科學院李文華院士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指導委員會主席。2013年5月,李文華院士連任。2016年2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閔慶文研究員擔任“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科學咨詢小組主席。
2014年6月,農業部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協商, 在2015-2017年度內,聯合國糧農組織從中國捐贈的“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中列支200萬美元用于開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有關工作。
2014年至2017年,中國政府承接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高級別培訓班”,成功舉辦了四期,共有50個國家的70多名官員學者到中國來學習相關保護與管理經驗。
從2015年開始,中國履行對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承諾,第一個啟動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監測工作,探索并實施保護與傳承的工作路徑。
2018年4月19日,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辦的“第五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在意大利羅馬召開,中國政府代表在論壇上介紹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同時強調,中國政府重視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的最早響應者、堅定支持者、成功實踐者、重要推動者和主要貢獻者,中國將繼續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促進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五、推動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本著“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的原則,全國各地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與經濟價值,開展生態保護、品牌建設、休閑農業、遺產地旅游等工作,使歷史悠久的農業文化遺產煥發活力,帶動農民收入增長,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
浙江青田方山鄉龍現村,在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掛牌后,村民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增強,充分利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開展鄉村旅游,搞農家樂,經營田魚干,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紅河哈尼梯田已經是一張享譽世界的名片,梯田產品也成為農民致富的依靠。遺產地群眾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文化資源,開展休閑旅游,家庭收入快速增長。如云南紅河縣寶華鎮嘎他村委會養鴨合作社負責人郭武六,帶領當地農民,經營獨具特色的嘎他梯田紅心鴨蛋和梯田紅米,賣出了大山,開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梯田保護與致富之路。
內蒙古敖漢旗堅持“發掘、保護、傳承、發展”主方向,充分利用中國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引龍頭、建基地、打品牌、做宣傳,促進以小米為主的雜糧產業快速發展。五年來,敖漢旗打造了“八千粟、興隆溝、孟克河、興隆洼、華夏第一村”等一大批綠色有機小米品牌,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快速發展。
廣西龍勝梯田在獲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后,在積極致力于農耕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梯田旅游發展,全縣旅游收入快速增長。以2017年為例,全年共接待游客777.36萬人次,同比增長了20.08%,實現旅游消費83.38億元,同比增長24.1%。其中國內消費72.41億元,同比增長27.16%,入境消費1.625億美元,同比增長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