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寬甸柱參傳統栽培體系
時間1:2014-10-30 文章來源:本網 文章作者: 【 字體:  】 打印本頁

    柱參,亦稱石柱人參、石柱子參,系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振江鎮石柱子村為核心的周邊固定區域所獨產。石柱子村位于遼寧東部山區鴨綠江畔,與朝鮮隔江相望,這里山連綿、水縱橫、森林茂密、特產豐富、風景優美,被譽為鴨綠江邊的香格里拉和神仙居住的地方。

  柱參源于野山參,栽培歷史久遠。據《寬甸縣地方志》記載,明萬歷年間(1610年前后),山東七翁到此采挖野山參,大參拿走,幼參及參籽就地栽種,并栽榆樹、立一條石柱為記,一石奠基業,一榆揚旗幟,柱參就此而得名。柱參蘆高體靈、皮老紋身、須長須清、珍珠疙瘩多、形態優美。400多年來,經歷代參農培育,已形成圓膀圓蘆、草蘆、線蘆、竹節蘆四個特有品系,成為人參家族的一個獨特種類。因其酷似野山參,被譽為“園參之冠”、“國之瑰寶”。近年來,林下種植成為首選的方式,讓柱參生長回歸自然,不僅參林雙贏,而且資源得到永續利用。目前,石柱子村林下柱參面積1.7萬畝,是當地“一村一品”重要產業。目前,柱參傳統栽培技藝已列為遼寧省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寬甸縣亦被中國中藥材協會授予全國石柱人參第一縣稱號,振江鎮被農業部授予全國柱參產業“一村一品”示范鎮稱號。至今,每年的農歷三月十六這天,參農都要立廟祭拜最早養柱參的祖師爺,為其過生日。

  隨著生產的發展,傳統的柱參栽培技藝有失傳和被拋棄的危險,傳統的生產方式面臨嚴峻挑戰,挖掘、保護和傳承傳統栽培方式勢在必行。目前,寬甸縣政府按照農業部有關要求,結合省政府提出的建設遼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第一縣的目標,制定出臺了柱參發展規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柱參傳統栽培系統保護辦法,在重大科研項目、資金、保護措施等方面全力支持。       

相關附件:
Av无码专区